系所成立沿革

系所成立沿革
景觀先進賴明州教授為本系首任系主任,經歷任系主任主持系務:陳燕靜教授(1992.8-1998.7)、張德煇教授(1998.8-2004.7)、張清烈教授(2004.8-2007.7)、葉美秀教授(2007.8-2010.7)、王秀娟教授(2010.8-2016.7)、顏亮一教授(2016.8-2022.7),目前第七任系主任為黃文珊(2023.8-迄今)。歷任系主任均學有專精,涵蓋景觀、建築、都市規劃、園藝與藝術各領域,專業教學因此多元豐富。

本系位於藝術學院大樓,教學空間與設備充足,在輔仁大學整體優良學風與資源支持下,教師教學研究與學生學習表現優良,因此錄取標準與報到率皆能保持高水準。大學部學生修習滿四年,完成規定之必選修課程 128 個學分,並通過畢業設計製作,得取得景觀學士文憑(BLA)。碩士生修習滿兩年,完成規定之必選修課程 34 個學分,並通過畢業論文學位考試,得取得碩士文憑。

辦學特色

本系之辦學特色在於培養「景觀理想主義實踐家」
以永續生態新設計、理想景觀新美學,回應當前各種社會與環境議題,為都市空間更適居、更開放、更正義、以及更具韌性的環境。具體而言,本系以設計為核心,結合生態、文化、與社會等多元領域之專業,擴大景觀設計專業實踐的範疇,並使本系成為東南亞尖端景觀理論與實務的中心。

系所優勢

師資豐富多元

教師專長領域涵蓋景觀設計專業各層面,包括景觀規劃設計、建築設計、都市規劃、園藝與藝術等,提供學生豐富的知識與經驗。

國際視野

本系提供多種與大陸或國外交流的管道,可提高學生擴展國際視野。

位處大台北,文化與學術資源豐富

捷運輔大站將本所與大台北地區串連在一起,學生能積極參與台北都會區各種文化與學術活動。

跨領域學習

輔大擁有完整不同學科的院系所,提供學生跨領域知識學習的機會。

教學與研究領域

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

碳匯、低碳設計、景觀生態與自然解方

智慧景觀與數位技術應用

AI輔助設計、VR虛擬實境、3D模擬與列印、空拍技術、GIS地理資訊系統等相關技術應用

健康與療育景觀設計

環境行為、人與環境、健康地景與福祉

地方創生與社會設計

民眾參與、地方創生、文化觀光產業

景觀專業及證照

景觀高普考、造園景觀技術士、園藝治療、永續碳盤點ESG國際證照與芳療師

教育理念及目標

為能表現景觀設計的專業價值與環境理念,因此本系在「道法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關懷在地」(Care about Local) ,「行動實踐」 (Work in Praxis)的教學理念下,訂定以下三個教育目標,藉此引導景觀專業人才之基礎教育(大學部)與進階教育(研究所)。

系所教學理念引導教學所關注的實質內涵在近年已提升至系統性的「環境設計」。學生由小尺度「人」的生活為起始,循序漸進至學習如何正確處理「群體」、「社會」甚至「國家」發展對於環境空間與資源利用的需求與期待,並特別著重在規劃設計發展過程中不同價值觀的提出與思考辯證,尤其強調景觀專業應該堅定對「多元城市」、「社會正義」與「自然保護」的理念,才能藉由專業服務提供最大公益性的環境設計品質。



大學部

「自主學習」與「服務學習」是本系所重要的教育策略,大一、大二與大三上學期平日的基礎學習雖多半發生於校園中,但環境觀察能力的培養從每一次戶外教學與基地調查的機會中開始,課程教師則因勢引導可能的討論。大三下學期、大四、與研究所則積極透過服務學習與專業實習帶領同學進入社區或設定特定族群與環境的學習,讓學生面對環境中真實的使用者與各種環境情勢的變遷,學習虛心的聆聽、積極的溝通、精準的判斷與創意的設計。

為貫徹設計教育之主軸,大學四年設計訓練中之核心課程為連續必修之課程:

研究所

研究所辦學特色研究所以「專業研究發展」及「環境議題趨勢」為主,核心課程分為兩大方向:「設計規劃實務」、研究方法。

結合真實的規劃設計或服務學習,
以設計工作坊的操作方式,
培養同學全方位分析規劃設計課題與
研提創意方案之能力。

培養同學思辨能力與嚴謹的治學態度,
作為畢業論文撰寫前的基礎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