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轉自於輔大新聞網報導113學年度上學期【探索空間與文化 景觀系融合原住民生活設計展】

【探索空間與文化 景觀系融合原住民生活】
記者劉妤韓報導
(圖文皆來自輔大新聞網)
 
景觀設計系「基本設計」課程,延續過往傳統,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讓大一學生透過實際操作,探索空間設計與文化結合的可能性。六組作品「筌中筌」、「抵」、「焱」、「漣·隙」、「浪貝」、「達織」,涵蓋不同族群,今天開始在輔園、舒德樓前面展出。
課程由景觀系教授顏亮一主授。課程指導老師鄭益豐表示,選擇原住民文化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哲學與自然息息相關,這與景觀設計專業注重人與環境的連結相符。
鄭益豐解釋,指定學生設計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因為竹子在台灣容易取得,且具有良好的結構力學特性,能快速成長並大量運用,是原住民與早期台灣社會常用的建材。他說,希望學生學習如何運用簡單而輕便的材料,創造出具結構性與空間感的裝置。
然而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面臨最大挑戰在於實際操作材料的陌生感。鄭益豐說,現在的學生大多習慣在虛擬空間,面對真實材料如竹子時,卻需要考量結構的穩定性與可行性。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探索過程,經過前面三屆學生實作,發現學生在創作與設計上的表現逐年進步,今年的作品更展現出結構與空間設計的成熟度。
其中一組「焱」靈感發想來自泰雅族的烤火房,張彥柔(景觀一)表示,烤火房是泰雅族人聊天與聚會的重要場所,象徵堅實、安全的空間氛圍。因此,團隊設計可讓人進入的空間,讓參與者感受到圍爐而坐的親密感與歸屬感。他提到,希望這個作品不只是靜態的觀賞,而是體驗一種參與感。團隊在創作初期就決定打造可以容納參觀者進入的空間,而這也成為作品與其他組最大不同的地方。
楊睿峰(景觀一)分享他們團隊的創作策略與其他組不同,他們的創作過程和其他組的先理論、再施工不同。他們在第一節課就搭建了雛形,邊做邊改進。
團隊協作是景觀系同學的重要課題。楊睿峰提到,有些成員因參與度低,讓主要工作落在部分組員的身上,人手不足確實增加工作壓力。不過組內分工是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分配任務,高個子負責高處綁竹子,有經驗的人負責製作模型。針對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挑戰,指導老師鄭益豐說,他帶領的小組今年取消先建草模,而是以採取現場共同創作的方式替代。這個原因是想讓學生從初期的概念發想到現場搭建,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作品是自己創作的一部分。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更投入,而不是認為自己只是在幫別人做事。
這次作品高度比較高,他們施工時遇到不少技術挑戰。張彥柔提到,竹子結構要穩定,支撐上經常有垂下來的問題,還需要頻繁加固。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團隊不斷調整設計,並簡化一些原本的創作構想。
創作不只考驗學生的設計能力,也讓他們對景觀設計有更深的認識。楊睿峰表示,圖紙設計時要更加精確,否則實作時會出現很多問題。這次經驗讓他們明白規劃精準與實作落地的重要性,也激發部分成員對未來景觀設計的想像。
鄭益豐表示,希望透過這門課程,讓大一學生體驗從文化靈感到結構實現。不只能提升材料運用與設計能力,更能體會文化、自然與空間的融合,為學生未來的景觀設計之路奠定基石。
 
 
 
2024年YT影片 (歡迎點閱YT影片 請點選全螢幕放大影片)
 
 
2023年YT影片(歡迎點閱YT影片 請點選全螢幕放大影片)
 

現場施作影片紀錄(歡迎點閱YT影片 請點選全螢幕放大影片)